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实际上到了万历朝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不太干涉科举题目的拟定了。
或者说得更详细一些,皇帝在名义上是殿试策问的出题人,但是万历朝的实际操作,是由内阁先拟定数道策题,随后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送往皇帝面前选出一道作为最终考题,并密封送返内阁,然后在殿试当场再令宦官印刷出相应份数的试卷发往考生手中。
如果皇帝不想用内阁拟定的策题,而想上手亲自出题,那当然是没问题的,像儒学功底比较扎实的崇祯皇帝就是一直绕过内阁文官,亲自拟定策问题目的。
至于会试题目,那是毫无例外,向来是由主副考官拟定,皇帝一般不对此发表意见。
朱翊钧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因为到了晚明,科举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流程测试,基本上就是官僚体系内部自动循环的一个环节。
这就好比现代的高考或者考公,真正关系到命题的是命题标准而不是命题人。
明朝的会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
义三道、“五经”
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
其中考官最看重的,还是第一场的八股文,第二场与第三场的要求不高,只要文意通畅即可,相当于现代的附加题。
以朱翊钧这个现代人的儒学水平而言,在会试题目上最有能力插手或者发表修改意见的,理应是在于第二场的诏、诰、表,这一场的题目是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相应的公文,一般都是汉表、唐诰、宋诏。
朱翊钧是记得万历十七年的这场题目的,“拟宋召辅臣于崇政殿西庑,观孙奭讲《曲礼》,仍赐御书古诗各一章谢表,天圣三年。”
这一道题目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处处暗藏陷阱。
宋朝所谓“崇政殿说书”
,其职业即相当于晚明的经筵讲官,专门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
而历史上的宋臣孙奭,是经历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的儒学老臣,宋太宗曾亲自到国子监听孙奭讲解《书经》,并给予褒赏。
只是后来因宋真宗劳民伤财,以迎天书、祀汾阴,孙奭因劝谏其罢兴土木而被迫外放。
而题目中的“天圣三年”
,正是宋仁宗继位后,将孙奭重新择为翰林侍讲学士的那一年。
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便很明显了,前一任皇帝有劳民伤财的前科,后一任皇帝又有废后宠妃的苗头,这指代的是今朝之何人何事还不明显吗?
不过朱翊钧并没有打算要修改这道讽刺意味过重的科举试题,事实上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也从来都没有因为科举试题在讽刺于他而感到不快的记录。
因为这道题目考校的并不是考生作为文官讽谏帝王的能力,相反,这道题目的本意是要让考生在写公文时能够做到文过饰非,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一眼看出潜藏在文字背后或许会让帝王感到不悦的所有隐患,并且在作文章时一一绕过,以达到避重就轻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朱翊钧本人是达不到的,所以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敬佩能达到这种境界,并且作为命题人再考校下一代接班人的文官集团的。
因此他不去修改会试题目,即使他有穿越者的光环,但他不把这种光环用到他个人身上,朱翊钧这人就是当了皇帝也本分,他现在的本分在于殿试策问,他就只谈策问,
“朕读《汉书》,见董仲舒尝有分说,‘正其谊不计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知卿等如何看待?”
许国是会试主考官,却不知皇帝是何意思,于是中规中矩地回道,
“《春秋》大法正是如此。”
这一句话留给了皇帝极大的回旋余地,既适用于赞同也可适用于反对,朱翊钧却也不客气,接着便自问自驳道,
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忍让低调是没用的,要成为上上人就要争一口炎黄气!...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一个远古的传说,一个粉饰的盛世,一个惊天的阴谋,一个失忆的少女。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交错成世间百态。帝王将相,苍生黔首,浮沉于无边苦海。尘世间,少女孑孓独行,寻找着久远的回忆。...
为了游戏里的皮肤,女友竟然背着我百星荣耀王者强势回归,手把手教你上王者!...
穿越成没爹有娘的农家小白菜一棵,夏雪晴表面很淡定,内心很崩溃,好在老娘彪悍,老哥勇猛,咱自己有手有脚有空间。于是,夏雪晴撸胳膊挽袖子,一路爽歪歪的开始了开挂的人生。可是,那个温润如玉的夫子先生,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了当朝炙手可热的七王爷?不是说七王爷阴狠毒辣,心思狡诈吗?某王爷听后,淡定的道晴儿,这个问题,我们到床上好好的讨论一番。...
心灰意冷离家出走,却被沈奕辰捡回了家。传言沈大少冷酷无情,手段狠辣,简一看着某人亲手给她做的一日三餐,一头黑线。传言沈大少有洁癖,简一看了眼在浴室给她洗衣服的男人,仰头望天。传言沈大少不近女色,简一不怕死地试了试,于是,她怀孕了...
轰隆!苏城,晴空一道霹雳!魔尊苏行,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