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
如《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但中正之名在史籍中是在曹丕任魏王之后出现的。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魏初之中正官,州为州都,郡国为中正。
如《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以吉茂、时苗等人为《清介传》,传曰:“……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
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
。
由此可见,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
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氏政权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名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
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一状,一品。
《太平御览》卷214引《晋阳秋》:“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
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表明魏时已重家世,但还不是完整的标准。
曹操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
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
如《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汉代选举已参考状。
状是一个人道德才能的具体叙述。
中正所作的状往往止一二句,是为总的评语。
品是根据家世和行状综合作出的评定。
品分九等,而一品是虚位,二品实已为最,初期二、三品仍属上品。
这里的品是“中正品”
,与官品是不同的。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
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
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
但在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
逐渐发展
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州中正的设立。
其设立是根据当时权重于朝的司马懿的提议。
抗日之血战到底抗日游击,铁血军魂,敌后行动,杨过国威,血战到底。...
来去天地之间,行走洪荒之外。九天十地的传说,诸般无常的经历。满纸戏言,书写一个,似真似幻的洪荒。...
穿越到学院默示录的世界,人生一下子充满了惊喜,带着原著的美女一个个活下去,时不时的调戏调戏,人生何其快哉。...
一个长期被女人玩弄的傻子因为一次意外突然变聪明,却选择继续装傻,这就好玩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
豪门弃少龙隐都市,都以为他是个废物,万人唾弃。当他不再隐忍时,风云剧变,所有瞧不起他的人,无不匍匐在他面前舔脚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