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实际上到了万历朝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不太干涉科举题目的拟定了。
或者说得更详细一些,皇帝在名义上是殿试策问的出题人,但是万历朝的实际操作,是由内阁先拟定数道策题,随后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送往皇帝面前选出一道作为最终考题,并密封送返内阁,然后在殿试当场再令宦官印刷出相应份数的试卷发往考生手中。
如果皇帝不想用内阁拟定的策题,而想上手亲自出题,那当然是没问题的,像儒学功底比较扎实的崇祯皇帝就是一直绕过内阁文官,亲自拟定策问题目的。
至于会试题目,那是毫无例外,向来是由主副考官拟定,皇帝一般不对此发表意见。
朱翊钧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因为到了晚明,科举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流程测试,基本上就是官僚体系内部自动循环的一个环节。
这就好比现代的高考或者考公,真正关系到命题的是命题标准而不是命题人。
明朝的会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
义三道、“五经”
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
其中考官最看重的,还是第一场的八股文,第二场与第三场的要求不高,只要文意通畅即可,相当于现代的附加题。
以朱翊钧这个现代人的儒学水平而言,在会试题目上最有能力插手或者发表修改意见的,理应是在于第二场的诏、诰、表,这一场的题目是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相应的公文,一般都是汉表、唐诰、宋诏。
朱翊钧是记得万历十七年的这场题目的,“拟宋召辅臣于崇政殿西庑,观孙奭讲《曲礼》,仍赐御书古诗各一章谢表,天圣三年。”
这一道题目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处处暗藏陷阱。
宋朝所谓“崇政殿说书”
,其职业即相当于晚明的经筵讲官,专门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
而历史上的宋臣孙奭,是经历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的儒学老臣,宋太宗曾亲自到国子监听孙奭讲解《书经》,并给予褒赏。
只是后来因宋真宗劳民伤财,以迎天书、祀汾阴,孙奭因劝谏其罢兴土木而被迫外放。
而题目中的“天圣三年”
,正是宋仁宗继位后,将孙奭重新择为翰林侍讲学士的那一年。
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便很明显了,前一任皇帝有劳民伤财的前科,后一任皇帝又有废后宠妃的苗头,这指代的是今朝之何人何事还不明显吗?
不过朱翊钧并没有打算要修改这道讽刺意味过重的科举试题,事实上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也从来都没有因为科举试题在讽刺于他而感到不快的记录。
因为这道题目考校的并不是考生作为文官讽谏帝王的能力,相反,这道题目的本意是要让考生在写公文时能够做到文过饰非,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一眼看出潜藏在文字背后或许会让帝王感到不悦的所有隐患,并且在作文章时一一绕过,以达到避重就轻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朱翊钧本人是达不到的,所以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敬佩能达到这种境界,并且作为命题人再考校下一代接班人的文官集团的。
因此他不去修改会试题目,即使他有穿越者的光环,但他不把这种光环用到他个人身上,朱翊钧这人就是当了皇帝也本分,他现在的本分在于殿试策问,他就只谈策问,
“朕读《汉书》,见董仲舒尝有分说,‘正其谊不计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知卿等如何看待?”
许国是会试主考官,却不知皇帝是何意思,于是中规中矩地回道,
“《春秋》大法正是如此。”
这一句话留给了皇帝极大的回旋余地,既适用于赞同也可适用于反对,朱翊钧却也不客气,接着便自问自驳道,
作者九鬼的经典小说极品妖孽混花都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门派传承,身世神秘,控灵兽,持神针,妖孽宋二偶遇逃婚美女总裁,自此潜入都市,专治各种嚣张!...
婆婆欺负我,公公打我主意,小姑子天天惦记占我便宜,这些我都忍了。但是居然连心爱的丈夫都抛弃我,把我送去玩换妻游戏,一夜缠绵,我怀孕了,但是不知孩子到底是谁的...
我曾甘于当个金丝雀,被叶寒遇娇养了四年。等我失去翅膀,不再会飞时,才知道男人薄情起来,根本记不得你是谁。他转身一变,要当我姐夫。我设计毁了了他婚礼。我和他有着算不清的账,有情,也有恨。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爱上了他,却也不曾后悔。我只问苍天为何情不渡我,要渡他!...
一代重击之王郑汉,横扫诸大格斗赛事,令诸王俯首,成就赫赫凶徒之名,然后他说从现在开始,我要这格斗界,再无王者,唯我独尊!...
某点古言组的小粉红作者实际是个外星人,开着时空穿梭机前往古代为自己的小说收集资料。只不过,古代星球人都好可怕啊!麻麻,我要回外星...
我家是开棺材铺的,连续几天,都有一个奇怪的女人来问有没有七口没上漆的大红棺材,结果我有一本书名为黄泉,上面记录着这世界不为人知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