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小燕文学WwW.XiaoYanwenXue.CoM)
薛延的河间军原本是河间府边军,与辽人小打过几场,在北面来说也算是颇具战斗力的一支队伍,只是由五年前,濮王赵武调集该军由河间南下,在相州驻扎,时间一长后,早就不闻兵戈之事。
而此时,梁元垂率龙卫军三千骑兵由南而上,渡过黄河,走京东西路直插相州地界,此时,临出发已经过去一天,太阳早就挂在当空,至于隐蔽性,梁元垂就没考虑过,自己乃是堂堂皇家之师,来此讨逆,且能遮遮掩掩?
当下,不顾另外三名指挥使的劝住,带领全军冲锋在前,浩浩荡荡杀奔过去,临到相州城三十里处,隐隐看到了城廓,在他们目光所及下,一支数目数千的军队相隔而望。
“他吗的,那个薛延还竟敢出城迎战?”
梁元垂随即在马背上,问道:“三位将军现在如何破敌?”
龙卫军三名骑军指挥使,分别叫郭律、姜玉以及赵大海,三人原本就是禁军老一辈的人,只是赵武将其卸下兵权,回家种地,如今被小皇帝重新调回,自然是感激斐然,当下姜玉骑着马观察了一阵敌阵,回来禀报道:“那薛延想以逸待劳,况且我军远来疲惫,今日恐怕是打不得。”
其余两名指挥使也点点头,疲兵作战本来就是兵家大忌,不可率性而为。
梁元垂读过一两本兵书,也知道这点,但刚报了梁家之仇,心里自然想把这份恩情还上,于是说:“既然今日动不得刀兵,那待元垂与薛延斗上一斗,煞煞他风头。”
说完,一甩披风提枪上马,奔出了本阵,驱马来到两军中间,用枪指着对面那个看起来魁梧雄壮的男人,叫道:“薛延你这个乱臣贼子,现下禁军天兵已到,何不下马投降。”
“投降?”
身形魁梧的薛延,今年已是四十有三,正当巅峰时刻,环额豹眼,下颔一缕胡须钢扎般坚硬,显得凶神恶煞。
他也不怯,提着刀冲到中央,与梁元垂百步之遥,说道:“本将乃是濮王殿下亲封官职,由河间府调往此处驻扎多年,从未有人敢质疑本将军,再则你又是何人,官居何职?”
梁元垂伸手高举,拿着一枚铜符,朗声对其身后的将士,喊道:“本人乃梁相之子,与昨日,濮王涉嫌谋朝篡位,已斩首祭旗!
此乃濮王府搜出的虎符,以此为证,众军放下兵器,我等率军前来,只为薛延一人。”
对面河间军众将士顿时哗然一片,薛延见状,当即大喝道:“都别被这人动摇军心,此人说不得才是造反同党,打着濮王和陛下的名义想糊弄我们放下兵器,仍他们宰割!”
被他一说,河间军军阵霎时安静下来,看对面禁军的眼神也不一样了,顿时战场两边的气氛诡秘,大有开战的准备。
“薛延狗贼!
陛下的车架估计已过黄河,最多明日便来此地,到时候谁对谁错,一目了然,此时不降,明日你便死无葬身之地!”
薛延咬牙竖眉,此时心里却是无比惊诧,“难道濮王真的密谋失败?被小皇帝的人给杀了?这般如何是好?强攻开封府此路肯定行不通,两三日破不了城,自己就反倒成了瓮中之鳖。
看来先鼓动军士北上投辽。”
打定主意后,薛延心里稍安稳,提着眉尖刀,怒喝一声:“大言不惭,尔等才是密谋作乱之人,今日薛某先杀了你,再引兵攻破开封,杀那幕后主事者。”
说罢,拍马拖刀而来,薛延也算是边关宿将,惯用一口三、四十斤的眉尖刀,刀势沉重,且简练凌厉。
“来的好,我正想与你斗上一斗!”
梁元垂怒喝一声,一夹马腹,舞着枪花迎了上去。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心里藏着妖兽?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其实存在两面?地上有天府人间,地下有无尽深渊。当邪念越来越多的时候,终将汇聚成灾难。此时天无眼人无情,谁救江山?少年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身后有神座。...
狂兵之王小说狂兵之王是由作者金帛最新创作的都市小说,主角是周宏宝。主要讲述了周宏宝知道是金哮天自己去办的事,虽然他与金哮天才接触没多久,可金哮天的为人,他却是很清楚的。金哮天纯粹就是一个江湖中人,讲义气,重感情,只要他信任的,那就是两胁插刀也在所不惜,何况他对周宏宝的救命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周宏宝见斧头帮出动了,放下些心,便又把电话拔给蔡青。...
一只流浪于无边宇宙中的虫族母巢寄生在张文的身上并回到了十年前的农村老家,重生的张文利用母巢对家乡的大山进行开发,并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这是一部关于乡村的故事!...
程风,一个因保钓而死的英雄阴差阳错的回到了秦未,成了公子扶苏。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请看扶苏是如何一步步踏着血色的泥泞执掌天下的大权,又如何与项羽刘邦角逐那锦绣江山的。...
被人推下天台的杨羽再次醒来的时候却是发现自己回到了十六岁那年春天。既然上天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了他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他就绝不会让自己再过的如上一世那般平庸无能。他发誓要在这最好的时代中如鹰击长空般,扬帆起航,勾勒出最美的弧度。...
妖娆血花同人-----★穿越到强者如云的龙珠世界,一步又一步走向颠峰。★本书贯彻虐人主义,就是拿着菜刀追着别人去砍那种。★无论是地球人也好,神也好,外星人也好,都被主角揍过。★用拳头说话,男人的世界。★圣经上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本书孩子,你有罪!-----龙珠题材总推荐总收藏总点击第一。全新流派的产生,已经纳入百度百科,本书为代表作。...